中国恒大集团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正式终结,这一事件标志着过去的中国房产巨头彻底退出资本市场。依据港交所规则,因为连续停牌超越18个月,恒大被强制摘牌,最后买卖日定于2025年8月22日。停牌前股价仅剩0.163港元,市值从巅峰时期的3700亿港元缩水至21.52亿港元,缩水幅度超越99%。这一结果对于恒大集团及其有关项目将产生深远影响。
对于在建项目而言,退市可能加剧项目停工风险。恒大在国内拥有很多未完工的房产项目,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。这类项目大多依赖预售资金和银行贷款保持建设。伴随公司退市,购房者信心可能进一步下滑,致使预售回款降低,银行也会收紧贷款支持。部分已经复工的项目可能第三面临停工风险,影响数十万购房者的权益。
恒大退市最直接的影响是其资本运作能力将大幅削弱。作为上市公司,恒大曾通过资本市场筹资、发债等方法获得资金支持。退市后,这类途径基本被切断,这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资金重压。现在恒大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,2021年和2022年两年合计亏损超越8000亿元人民币,负债总额超越2.4万亿元。退市后,恒大将更难获得新的筹资来缓解债务重压。
商业地产和文旅项目面临更大不确定性。恒大的商业地产项目包含写字楼、商场等,文旅项目如海南海花岛等投资巨大的综合体。这类项目总是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运营管理。退市后,恒大可能更难保持这类项目的正常运营,部分项目可能面临闲置或转型的重压。尤其是海花岛等标志性项目,其后续进步将遭到市场密切关注。
已出货项目的后续服务也会遭到影响。恒大在全国各地已出货的小区一般还涉及物业管理、配套设施健全等后续服务。退市后,恒大物业等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可能遭到牵连,致使服务水平降低或服务中断。尤其是对于一些承诺但未完全兑现的配套设施,如学校、商业等,可能面临更长的等待期或没办法兑现的风险。
境外债务重组进程可能受阻。恒大现在正在进行境外债务重组,退市可能影响债权人的信心,增加重组谈判的困难程度。香港法院已对恒大发出清盘令,这意味着企业的资产处置和债务清偿将进入新的阶段,境外债权人的受偿顺序和比率可能发生变化。
对于提供商和合作方来讲,退市意味着回款困难程度加强。恒大拖欠提供商款项的问题已经持续多年,退市后,这类提供商通过正常途径追讨欠款的困难程度更大。建筑公司、材料提供商等可能面临更紧急的资金链重压,甚至波及整个产业链。
总体来看,恒大退市不止是一个企业的资本市场终点,更是中国房产行业转型期的标志性事件。其影响将从资本市场延伸到实体经济,从企业自己扩散到整个产业链。对于购房者、投资者、提供商等各方而言,需要密切关注后续进步,做好风险防范和应付筹备。恒大案例也提醒大家,房产行业的调整仍在继续,市场参与各方都需要适应这一新正常状态。
恒大退市也给整个房产行业带来警示。作为过去行业龙头的陨落,恒大案例表明高杠杆、迅速扩张的模式在目前的房产市场环境下已很难为继。其他房企或许会愈加小心地控制负债规模,调整进步策略。对于监管部门而言,怎么样平衡市场出清和风险防控,保护购房者权益,将成为将来政策拟定的要紧考量。
| 人工智能整理生成 |